您当前的位置:即刻健康网资讯正文

思变·院长说|李为民从战时转向日常这四个问题值得考虑

2020-04-20 08:09:36  阅读:3629 作者:健康报新闻频道 浏览次数:3629

原标题:思变·院长说|李为民:从战时转向日常,这四个问题值得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取得阶段性胜利,防疫工作重心逐渐过渡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行各业也逐渐迎来有序的复工复产。医院作为此次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也逐步从战时状态过渡到后疫情时期,患者医疗需求“井喷”、医院运营可能面临困难等问题不可回避,医院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

医疗服务要精、细、实

首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要做“精”。此次疫情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倒逼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基于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的特点,各医疗机构逐步上线了互联网诊疗服务,尽量减少医患直接接触的机会。这种新的诊疗模式,将促使医疗服务模式从面对面医疗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医疗服务场所也将从医院进一步延伸,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有助于建立慢性病分级防治体系以及患者一体化全程管理体系,如此一来,未来的医疗服务将更精、更专、更适。医院的功能定位也从传统的疾病治疗进一步扩展到亚健康人群的干预与管理、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术后患者的随访与干预、失能患者的康复与护理等每个方面。这种模式在后疫情时期乃至疫情后,仍能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院感防控仍要做“细”。随着各地尤其是武汉的解封,全国人员的重新流动以及海外疫情的发展带来大量输入病例,医院成为“内防反弹”的主要风险点之一。在开展正常诊疗的同时,仍需重点做好“三级预检分诊”、“三通道”流向、新冠排查首诊负责制以及个人防护等,严控院感风险。

最后,恢复日常医疗服务秩序要做“实”。尽管疫情仍未结束,但患者尤其是疑难重症患者的就医需求时刻存在,且随着疫情的好转逐渐攀升。医院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我们既要继续做好抗疫工作,也要切实开展好日常医疗工作。为此,医院需要引导全院职工,在经受疫情冲击后,调整心态,恢复状态,发扬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积极应对。部分受疫情冲击业务量仍未饱和的科室,可选择性承担疫情防控的相关志愿者工作、群众科普工作。

运营管理要更精细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院运营与业务发展带来冲击,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精细化运营管理,“强身健体”。

医院运营精细化管理需要着重关注工作负荷、工作效率、成本控制、卫生经济学四大指标。

工作负荷包括门诊工作量、住院工作量、手术/操作量等。随着医疗服务量的逐步恢复,这一块需要医院着重关注,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确保医院日常工作负荷维持正常高效发展。

工作效率包括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术前等待时间等,这是医院提质增效、应对疫情冲击的关键。以平均住院日精细化管理为例,可将国内外医院平均住院日作为参考指标,通过分析管理找准自身定位,制订平均住院日总体目标,再精细化分解到各科室、医疗组,结合往年数据制订基准值,以进行定期基准比较及异动管理。

成本控制包括单病种费用控制等。通过对病种成本进行深入分析,找准成本控制点。

卫生经济学指标包括药品占比、材料占比等。医院对上述指标进行拆分细化,分解为医院层面、科室层面、医疗组层面,同时结合国家政策要求、手术/非手术科室真实的情况及历年数据为参考建立控制基准,逐年、逐季、逐月地动态溯源比较,并对出现的异常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准问题根源,制订针对性解决方案,并持续跟进整改情况。

公共卫生体系要重构和加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还有许多短板,需要重构和加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综合性医院对突发传染病的警觉与处置能力欠佳、传染病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有待提高、突发传染病发生后医疗救治硬件及物资保障能力需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撑条件还需改善。

结合我院在疫情期间的经验,对此,有四点建议:

第一,构建预防与医疗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具备综合性职能,既有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同时还要具备全国范围内病例直报、数据监测及科学研究的职能。

第二,加强综合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如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与定期培训,掌握对不明原因聚集发病的认知、上报、处置流程,以及防护操作与规范。强化在国家下一步健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建设中的早期预警作用,强化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的综合救治作用,强化在公共卫生与医疗救治高水平人才培养及国际交流领域的区域引领效用。

第三,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储备能力。平日做好分类、分区的应急储备,尤其是应急预案、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储备。

第四,加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的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和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可以迅速从病原学层面去挖掘和探究。同时加快生物安全实验室(P3)建设,并配套疫苗、抗体及小分子药物、药效药理等研发创新平台,整合医、卫、研、企的资源,促进产业创新。

科学技术创新要集中发力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明确病毒、研发诊断试剂、开发疫苗、开展药物临床试验,为抗疫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后疫情时期,医院科研攻关建议重点在以下三方面集中发力:改善临床诊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创新临床诊疗方法的临床转化研究;阐明发病机制的临床基础研究。此外,医院需要逐步的提升医疗技术,也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编辑/张丹

审核:陈会扬 闫龑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相关文章
第一届中药三化论坛在广东省珠海市盛大开幕
国内首个健康主题综合型电商节 天猫国际持续引领第四餐前沿
暂别南昌,相约天津!为智慧校园体育场景持续助力,沃莱科技第81届中国教育装备展圆满收官!